每一次练习
用的都是能端上餐桌的真材实料 选择学厨师,最怕什么?怕老师只动嘴不动手,怕练习用的材料是“样子货”,怕毕业后进了真正的后厨,发现自己还是个“门外汉”。
但在厦门新东方这些问题被一种近乎“固执”的务实理念解决了。在这里,学习的核心逻辑很简单:真功夫,只能用真材料练出来。
教室就是我们的“战场”! 
第一次走进这里,我差点以为误入了某家高端酒店的中央厨房。锃光瓦亮的不锈钢操作台、轰鸣的专业灶具、比人还高的发酵箱和烤箱……“学校在设备上从不将就,”我的班主任说,“你们今天熟悉它们,明天走进任何一家餐厅的后厨,都不会露怯。” 在这里,理论课很短,重点全在“上手”。老师演示完毕,就轮到我们。站到灶台前的那一刻起,你就不再是学生,而是一名需要为自己作品负责的“准厨师”。
如果说设备是骨架,那食材就是学习的灵魂。 中餐专业的“鲜”:水柜里,河虾活蹦乱跳,鱼类鳞片泛着光泽。老师要求我们“现杀现烹”,因为对火候的掌控,必须从处理最鲜活的食材开始。
西点房的“醇”:我们用的不是廉价的人造奶油,而是法国总统黄油、法芙娜巧克力。老师说:“你的手会记住好原料的口感,你的味蕾会建立高标准。以后工作时,你才能一眼分辨出材料的优劣。”
西餐班的“原”:牛排的肌理、海鲜的产地、香草的风味……每一种原料都是一门学问。用澳洲谷饲安格斯牛肉练习煎烤,我们学会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对优质蛋白的尊重。 “一开始用这么好的料,失败时心疼得不行。”一个同学看着烤焦的蛋糕胚苦笑。但正是这种“心疼”,逼着我们必须专注、认真对待每一次操作。失败,在真材实料面前,成了一笔最直观、最深刻的学费。

在这里,进步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。 从手抖倒翻调味罐,到精准掌握“少许”和“适量”;从面对活鱼不知所措,到三分钟干净利落地处理完毕;从挤出一坨不成形的奶油,到能裱出完美的玫瑰花瓣。
这个过程中,学校为我们兜底的就是“原料自由”。“不怕你做坏,就怕你不做。”这是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人手一份的充足原料,给了我们大胆尝试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底气。
这种“真刀真枪”练出来的技能,让我们在求职时底气十足。 许多学长学姐分享经验时都提到,入职后几乎没有适应期。因为在学校,我们就是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流程。更不用说,学校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的合作,为我们铺就了广阔的实习与就业通道。

“厦门新东方的学生,来了就能直接用。”这是一位合作企业主厨的评价,对我们而言,这是最高的赞誉。
西点房的“醇”:我们用的不是廉价的人造奶油,而是法国总统黄油、法芙娜巧克力。老师说:“你的手会记住好原料的口感,你的味蕾会建立高标准。以后工作时,你才能一眼分辨出材料的优劣。”
西餐班的“原”:牛排的肌理、海鲜的产地、香草的风味……每一种原料都是一门学问。用澳洲谷饲安格斯牛肉练习煎烤,我们学会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对优质蛋白的尊重。
如果你问我,在厦门新东方学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 我会告诉你:是踏实。

